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

紅豆麻糬.


含着哀怨而在嘻笑,为什么会这样的?——鲁迅《<夏娃日记>小引》

太宰生日后的第三天早晨,净坛神秘、八卦且平静地报新闻:

那个演电影的老头儿昨天自杀了。

哪个??

脸方方的那个。

Al Pacino??

好像是。

教父死了?!这算大事件。太宰赶忙联络Google。结果证实,净坛在发昏。

自杀的不是阿尔·帕西诺。他还好好的在。

离去的是罗宾·威廉姆斯(Robin Williams)。

这就难怪净坛给不出他的名字,因为翔氏虽然非常识得他的面孔,却从未看过他主演的电影——如果配音也算主演,那么倒是看过三部——《Happy Feet》,《Happy Feet Two》,《Aladdin》(《快乐的大脚》1、2,《阿拉丁》)。那理由,在太宰,是因为他的表演总让人感觉心酸,明明在笑,却似乎永远含着无奈的泪,明明给了希望,却似乎永远遥不可及。

翔氏爱看电影,但少涉猎悲剧,无论那情节里透着的是时代的抑或人性的悲伤。并非不能接受,只是同共觉得,现实不乏残酷,无谓多添愁苦。况内里细细糅合了悲剧情怀的喜剧,远比纯粹的悲剧更伤感,更沉重,更绝望,完完全全不是翔氏的菜。

这并不阻碍太宰记得这个人,虽然这种记得,还有别个原因:不是因为他“脸方方的”(文初也证明了太宰对“脸方方”的定义明显不是威廉姆斯这款),而是这张脸就像Jackie Chan的那张一样,只能演好人,哪怕净是些虽然选择不去看、却不会完全看不到的角色。就如太宰对威廉姆斯的感觉,虽然选择不去看他主演的电影,却无法对其人视而不见,以致若被问及,虽然知晓此人何人,却完全不知他在哪部电影里饰了什么角儿,或反言之,虽然对他的作品全无概念,却可以在他出场时清楚喊出他的名字。

这大约就是罗宾·威廉姆斯,一个屡获艾美奖、金球奖、格莱美奖的演员的魅力所在:你可以不知道他的名字,不看他演的电影,但是当你看到他,总会有种“我知道这老头儿”的似曾相识。


麻糬,是台湾的叫法,日语Mochi的音译。在日本,以糖、米、糯米、小麦粉等原料制成的糕点,称为和果子,再依据制法和状态不同,分为湿果子、半干果子和干果子;麻糬,就是湿果子的一种。


材料:


步骤:


中国南方有类似的糯米糕点,称糯米糍,一样以糯米粉+糖和成面团,蒸熟,内里裹馅或不裹馅,外部粘裹椰蓉食用。太宰曾做过一款豆沙马蹄糕,便是取了南京马蹄糕的糯米糕体,卷了红豆沙馅而成。


红豆沙普通可以买市售的来用,但一贯嗜甜的净坛也颇嫌太甜,于是太宰就买了红豆,煮烂了炒豆沙。红豆沙和蜜红豆通常可以一锅两段出,先煮蜜红豆,再拌炒压烂做豆沙。如此得的豆沙又可继续细分,炒好不过滤的是粗豆沙,以筛网仔细压滤去皮的是细豆沙,味道如一,口感不同:前者可以嚼到熟烂的豆皮,后者细腻如泥。


操作过程中最易出问题的是糯米面团,黏性极大,徒手操作分分钟变成强力胶。应对法子其实也简单,一副一次性手套,表面略略涂抹一层食用油,戴着手套再接触糯米团,无论压揉捏搓,都服服帖帖。


制成品的表面大多也会黏黏的,且静置空气中时间一长,表面就会因为缺水形成一层硬皮,所以通常裹了糕粉或者椰蓉,既改善口感(糯米面团粘在嘴唇上可不咋舒服),又增加香味。糕粉的预备,可以取巧,生淀粉入微波炉少许加热,也可以传统,小火将糯米粉炒至略发黄,冷却了来用。


一次吃不完的麻糬,以保鲜膜紧紧裹了,入冰箱冷藏保存,下次食用前,微波略加热(20s左右)回软。不宜久放,1-2日内食毕为佳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