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没味道的词,却牵连着一个有味道的人。
杨修。
太宰尚未读过《三国志》,也未看过《三国演义》,但经由各种小道,也听得些关于这枚才子的趣闻轶事。论其职务,起先是曹操之子曹植的谋士,帮着曹少爷化解了曹老爷出的不少的难题,后来被曹老爷相中封了主簿,成了猜谜专业户——业界高手此前或有之,可像杨修一般以此为正职、领着官家俸禄、最终命丧其位的(可算不算因公殉职?想来算的,因为曹老爷事后的确给了杨老爷抚恤。),恐怕罕见。
鸡肋和杨修的孽缘,起于一波挺麻烦的事件:曹军主将夏侯渊与刘备战阳平,不敌被杀,曹操闻讯从长安出兵,经斜谷抵阳平,进攻刘备。然而刘备据险坚守,曹军进攻不力,又远离大本营,两厢拖延,粮草吃紧,曹操遂有退兵之意。恰逢某日令官前来讨夜间令,曹操随口说道,鸡肋,鸡肋!此令传至杨修处,他便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回家。旁人不解,问其故,杨修如是解说:鸡肋,弃之可惜,食之无味,恰如当前战局,攻不可得,守不能成,进退两难,来日定会收兵。
曹操听闻,大怒,以“前后漏泄言教,交关诸侯”为罪名杀之。自然,曹操杀人,给出的官方说法永远不是真正的由头,但这并无阻于“鸡肋”成为杨修生前猜过的最后一则谜题,且他的此番猜中,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所以每说起鸡肋和杨修的渊源,太宰就不自觉有点子钻牛角:是鸡肋成全了杨修,还是杨修成就了鸡肋?
还有一层着意,在杨修之子。这是意外所得。就在太宰踅摸杨修生平的时候,无意中瞥多了两行,瞅见这么一句:杨嚻,杨修子,云云,云云云。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啊有木有。这个鬼画符究竟是中国字吗?有认识的请举手。
反正太宰是一百个识不得,于是翻字典,于是被告知,同“嚣”。嗯,确实呢,好人就老老实实把嘴巴上下开,偏一个杨修,自恃聪慧,嘴巴左右开,终于祸从口出,小命也搭上——瞧他这般嘚瑟,双子座的吧?
步骤:
制作方法与戚风大概差不多,分蛋打发,切拌成糊,入模烘烤。只是这回太宰用错了模子,太软撑不住面糊扩张倒是其次,事后经净坛提醒,方才想着去查了资料:这种内里覆有塑料膜的纸模,是不适宜进烤箱的,近两百度的高温之下,塑料太不稳定,况覆膜十之八九是PE或PET,典型“高温不耐受”材料。为安全和健康故,还是首推金属或硅胶模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